(服饰类2)
開化婦女之服飾
浙江開化婦女之衣飾,均甚樸素。宣統時,但得衣竹布衫,花布褲,便蹀躞道途,自以為備極華美矣。綢肆無整疋之綾羅,蓋售為鑲鞋飾領之用,決不以之製衣也。且不繫裙。有詢之土人者,土人云,既有褲,何必裙。
湘潭婦女之服飾
道光時,湘潭之立雲市至馬圫,貧婦椎髻鶉衣。後則少婦童女,盛施朱粉。入湘鄉,則衣飾異矣。咸豐時,東南盛為拖後髻,曰蘇州罷, 【 讀若派。】 蓋服妖也。王壬秋為之詩曰:「橋上當壚女,雙金繡額圓。巧攏蘇罷髻,嬌索市門錢。舊日村牢落,窮嫠淚泫然。繁華非盛事,饑亂況頻年。」
閩女之服飾
閩中婦女,惟居城鎮者皆小腳婦。自縉紳以至小家,莫不以小腳相尚,妝飾與他處無甚異。此等婦女,率多不任步履,故街市中初不恆見。偶一見之,亦必拄杖而行,或倩人扶掖,與殘疾者無異。其居邨野者,呼為鄉下妹,則完全天足,入城者恆為人充擔負役。此等婦女,裝束特異,頭綰高髻,旁插銀箭一雙,長七八寸及尺餘者不一,中一銀鎗稱是。耳懸銀環,大幾逾盤,年幼好修飾者,其環愈大,箭愈長也。下則白足,不襪不履,冬日雖身衣皮服,而跣足如故。遇令節或慶弔事,則著前綴紅線如鬚之黑色花履也。
粵女之服飾
粵女有三別,一為潮州,纖趾廣袖,髻髮如蜻,薄蟬簇鬢,行傴僂而步蹀躞,雖有佳人,大有西子不潔之概。一為嘉應州,垂髮挽髻,蝶翅雙鬢,綽約如嬾裝佳人,而雙趺玉潔,尤饒殊姿。一為廣州,修髻膏髮,膚脂凝雪,曲眉脂唇,惟躡履禿頸,殊少驚鴻遊龍之姿。
潮州婦女多赤足而著拖鞋,皮色黑黝。耳環有長數寸者,畧似棍棒。每坐,必舉一足於椅之扶手,而以雙手撫摩之。
滇女之服飾
雲南省城婦女皆裹足,衣袍套。其出行也,無轎,必以錦帕覆首,至老不去。大理婦女,出必持傘。皆古者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之遺也。
青海蒙女之服飾
青海蒙古男人入關,或有為漢裝者,其游牧時,則番裝也。王公、台吉,忽焉寶石頂而團龍褂,忽焉毳衣而露臂,革履而跣足;忽而揖讓為座上客,忽而執鞭如牧羊兒,見者固不知其為封建主也。然衣服有裏有襲,非若番子之僅披一襲也。
婦女多顏色,衣飾之豐美,數倍於番婦。束髮為二辮。雙垂於前,以布帛為囊而護之。所綴鈴片,悉為銀者,多嵌以真寶石。帽質為五色綢,綴以紅絲纓,鞾質為絨布,繡以花彩,其式如漢人常用之冠履然。冬日御羔羊裘、草狐裘,富者用火狐、青狐、猞猁猻,一衣之值,內地動需兼金,彼視之為常產也。餘皆與番婦同。
藏女之服飾
西藏婦女分髮為二,各自結束,垂於腦後,其狀如繩。髮辮以堅細為佳,與內地婦女髮辮以鬆大為貴者稍異。蓋其辮有寶石、珍珠、珊瑚之類,故結束不得不堅也。處女於腦後垂一辮,既受聘,則戴夫家贈品。嫁後不再結辮,以示區別。若老婦,無論貴賤貧富,額均戴綠松石,光輝似鏡,謂之白玉。凡老婦戴白玉之日,親友必往慶賀。其中有二故,一謂藏婦厭生育之苦,額戴白玉,必屬月經已絕,可無生育之事也。一謂藏人事佛心虔,凡婦女額戴白玉,必已月經不來,人欲消滅,可虔心事佛,不至以慾念消滅佛念也。至於冠,則富貴婦女均綴珍珠,惟為木質,形如笠,內漆米紅色,外以金鑲綠松石為頂,四周皆珍珠。
婦女見喇嘛及賓客,必以紅糖或乳茶塗面,否則以為冶容誨淫,有蠱人之意,須科以罪。雖經西藏查辦大臣張蔭棠示禁,而積重難返,不能止也。
婦女均天足,其靴以皮或布為之,上為綾緞、細布、毛褐之齊腰短衣,以小單方袈裟披之,下為黑紅褐之萬字裙,又有頭戴紅綠尖頂之小帽者。手釧、指環,皆金、銀、寶石也。耳垂環,又綴珍珠、珊瑚,垂於兩肩。胸有銀鑲珠、石,長數寸。至其頭排念珠,胸藏護身佛,右手戴硨磲圈者,則自幼至死,固未嘗須臾離身也。
雲南苗女之服飾
雲南之苗婦皆尚短衣,衣齊腰而長裙,裙百折,或二百折,富者五重,貧者二三重,男子亦然。其衷衣及裩,冬夏皆紵。處女夜臥,不脫不沐,臨嫁方沐。既嫁,日一沐,沐畢,塗以蘇合油,貧者塗以羊膏,故膚如凝脂也。衷衣與裩相接,皆聯金扣以百數。裩口與襪相接,亦密綴以扣。扣皆圓而扁,貧者以鉛錫為之,合卺之夕始解。既定情,復著之,生子然後去。惟仲家、牯羊、黃毛仡佬、白倮倮、黑倮倮五種苗,以跳月為婚者,皆不裩。長官家女有縛足者,平民多不縛,便工作也。其縛甚易,山有草曰威靈仙者,取其根汁煎濯之,不數日而成纖趾矣。
貴州苗女之服飾
貴州苗女,錦服短衫,繫雙帶於胸背前,刺繡一方,飾以金錢。亦有以雙帶斜作十字形,交於雙乳間,背綴小錦一方,負物時橫貫其中以為紐者。
陽洞羅漢苗在黎平,婦人戴金銀連環耳墜,胸前刺繡一方,短衫長裙。數日必淅米沃髮,復於澗中洗之。
古宗之服飾
古宗婦女之髻,辮髮百股,以五寸橫木,於頂挽而束之.耳環細小,與麼些異.臭古宗以土覆屋,喜樓居.近衢市者,男則剃頭,衣冠尚仍其舊.僻遠者,男披髮於肩,冠以長毛羊皮,染黃色為檐,項綴紅線纓,夏亦不改.紅綠十字文( 罽)為衣.冬或羊裘,不表,皆盤領,闊袖束帯,佩尺五木鞘刀於左腰間.著西紅革靴,或以文( 罽)為之.出入乘馬,愛馳騁.鞧韉極麗,多飾以金,銀,寶石.婦辮髮下垂,雜綴珊瑚,綠松石以為飾.衣蓋腹,百褶裙蓋臁肕,俱采( 罽)為之.裙或文( 罽),或采色布,( 罽)韈單革軟底,不著袴履.項挂色石數珠,富則三四串,自肩斜繞腋下.一妝裝飾之物,有值數百金者,珊瑚,瑪瑙,硨磲,玳瑁以及銀錢,銀虎之屬,悉著於辮.而賤者無飾,且跣足.
土官頭目剃頭辮髮,入城,用漢人衣冠,歸則易之。惟帽檐之飾,以織金錦為別。
打牙仡佬之服飾
打牙仡佬在平遠、黔西,婦人剪前髮,披後髮,蓋取齊眉之意也。以幅布圍腰,無襞積,曰桶裙。
滇綿谷為女裝
蜀人滇謙六富而無子,屢得屢亡。有星家教以壓勝之法,云:「足下兩世命中所照臨者,多是雌宿,雖獲雄,無益也。惟獲雄而以雌畜之,庶可補救。」已而生子曰綿谷,謙六教以穿耳、梳頭、裹足,呼為小七娘,娶不梳頭、不裹足、不穿耳之女以妻之。及長大,遂入泮。生二孫,偶以郎名,孫即死。於是每孫生,亦以女畜之。綿谷韶秀無鬚,頗以女自居,有《繡針詞》行世。楊刺史潮觀與之交好,為序其顛末。
某中丞好女裝
某中丞少好女裝,人皆稱之為三姑娘,光緒時人也。
妓傚男裝
光,宣間,滬上(行,亢居中)衏中人競傚男裝,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.然《路史.後紀》云:「帝履癸伐蒙山,得妹嬉焉.一笑百媚,而色厲少融,反而男行,弁服帯劍.」此女子男裝之初祖也.
孫之獬改裝
世祖初入關,前朝降臣皆束髮,頂進賢冠,為長袖大服。殿陛之間,分滿、漢兩班,久已相安無事矣。
淄川孫之獬,明時官列九卿。睿親王領兵入關時,之獬首先上表歸誠,且言其家婦女俱已效滿妝,並於朝見時薙髮改裝,歸入滿班。滿以其漢人也,不許;歸漢班,漢又以為滿飾也,亦不容。之獬羞憤,乃疏言:「陛下平定中國,萬事鼎新,而衣冠束髮之制,獨存漢舊,此乃陛下從中國,非中國從陛下也。」奏上,世祖歎賞,乃下削髮之令。及順治丁亥,山東布衣謝遷奮起兵入淄川,之獬闔家慘死。
成親王之袍褂
成哲親王有潔癖,居恆明窗淨几,不染纖塵。且丰裁峻朗,所御泡褂極舊,然熨貼整削,皆以斜紋布製之, 【 俗謂之褡褳布,為京師特產。】 遠望之,恍如玉樹臨風。嘗奉命致祭某陵,圍而觀者如堵牆。爾時京華風尚,不著新衣,王實啟其漸也。嗣是有以素綢為裏者,或且用之於朝會矣。
湯衣谷燕居衣品服
湯衣谷以知縣需次江寧,自度必不得於時,益恣為沈冥,不復自振。貧且善病,僻居城東偏。或索衙參時手板觀焉,曰:「亡之久。」顧朝廷千秋節,必衣其品服於家三日,如在官然者。或召之宴,則以其服往。羣妓且目且笑,不為動。獨一妓者翁之,則慨然曰:「若翁我,知我且老,不復堪天下事矣,已矣!」年四十有八卒。衣谷,名裕,錢塘人。
講官禮服
同、光時,經筵日講、起居注官,三滿人,二漢人。皇上衣為何色,則五人不得參差,否則立干處分。而內監等又不先日宣言,故必多攜以進,便隨時更換也。
德菱之禮服
某歲,孝欽后以萬壽,賜宮眷德菱以禮服。服為大紅緞繡金龍,護以雲彩,鑲金邊,內襯灰鼠皮,袖口及領用貂,此郡主服也。德菱,漢軍人,駐法欽使裕庚女。
舞燈衣
每歲上元或萬壽節,令樂工舞燈,衣五色畫衣,分行成字,凡數十變,有太平萬歲萬壽無疆諸字,以黃綾冊書成字樣,陳諸御案,以備觀覽。
朝服之宜忌
臣工召對、引見,皆服天青褂、藍袍,雜色袍悉在禁止之列,羊皮亦不得服,惡其色白,近喪服也。故朝服但有海龍、猞猁猻、貂、灰鼠、銀鼠,而無羊皮。夏不得服亮紗,惡其見膚也,以實地紗代之,致敬也。
袍之開衩
衩,衣衩也,今謂衣旁開處曰衩口。官吏士庶皆兩開,宗室則四開。衩衣,即開褉袍,唐人已有之。《唐書》僖宗衩衣見崔彥昭。王建《宮詞》:「衩衣騎馬繞宮廊。」
缺襟袍
缺襟袍,袍之右襟短缺,以便於騎馬者也,行裝所用。然實起於隋文帝之征遼,詔武官服缺胯襖手。唐侍中馬周請於汗衫上加服小缺襟襖子,詔從之。
臣工扈從行圍,例服行裝,《會典》所云「行袍行裳,色隨所用,行裳冬以皮為表」,蓋即缺襟袍也。行裳,俗呼戰裙。
京外大小文武各官,若因公出差,以禮服謁客,則行裝。行裝不用外褂,以對襟大袖之馬褂代之,色天青,其材為織團龍之緞,或寧綢。袍必缺襟,馬褂較外褂為短,便於乘騎也,惟靴、帽仍依平時。其實始為軍服而及於扈從行圍,後遂沿用之。
朝裙
朝裙,禮服也,著於外褂之內,開衩袍之外,朝賀、祭祀用之。
士子初服襴衫
國初,士子初入庠,服襴衫。蓋明初秀才襴衫,前後飛魚補。騎驢,有傘,絹用青色,止一圍,門斗隨之,是實沿用明服也。
蟒袍
蟒袍,一名花衣,明制也。明沈德符《野獲編》云:「蟒衣為象龍之服,與至尊所御袍相肖,但減一爪耳。正統初,始以賞虜酋。其賜司禮大璫,始於太祖時之剛丙,後王振、汪直諸閹繼之。宏治癸亥二月,孝宗久違豫,大安時,內閣為劉健、李東陽、謝遷,俱拜大紅蟒衣之賜,輔弼得蟒衣始此。」按此知今之蟒袍,即為明之蟒衣無疑也。
凡有慶典,百官皆蟒服,於此時日之內,謂之花衣期。 【 如萬壽日,則前三日後四日為花衣期。】 花衣期內,官署皆停止刑事。大臣遞遺疏及請卹等事,亦不得於期內遞進,違者嚴責。光緒時,鄧承修有聲諫垣,以總兵陳國瑞功多獲罪,譴戍,歿於戍所,奏請念勞復官,宣付史館。中旨報可,仍以花衣期內違犯體制,下吏議奪官,詔原之。
文官之蟒袍,一品至三品,九蟒五爪;四品至六品,八蟒五爪;七品至未入流,五蟒五爪,均不拘顏色。至蟒袍之金彩織繡,則各從其便,不論品級。
武官之蟒袍,一品至三品,九蟒五爪;四品、五品,八蟒五爪;六品、七品,五蟒五爪。
金黃蟒袍
皇子得服金黃蟒袍,諸王則非特賜者不能服。乾隆初,諸王蒙賜者過半。及末葉,惟定、怡二王特賜之,時以為榮。及仁宗親政,榮恪郡王亦蒙賜焉。
麒麟蟒袍
嘉慶初,綿州李鼎元雨村曾充冊封琉球國王副使,賜一品麒麟蟒袍。相傳此項品服,自陛辭之日始,至覆命之日止,皆得用之,所以示威重也。
團龍褂
團龍褂者,惟皇帝朝服襞積前後團龍各九,后服五爪金龍八團,皇太子用五爪三爪龍緞、滿翠八團龍等緞,皇子福晉用五爪正十四金龍四團,其他非奉上賜,不得用五爪龍團花。
禮親王曰:「惟皇上御服朝衣,於腰闌下前後繡龍團各四,諸王以下,皆用素緞數則以為辨別。後南中所繡朝服衣料,無論品級,皆用龍團各四,初無以素者。」
四團龍補褂
舊制,親王服四正龍補服,郡王服二正行龍補服。乾隆時,傅文忠公恆以為與御服無別,乃奏改親王二行龍二正龍補服,郡王服四行龍補服,以為定制。諸王有特賜四正龍者許服用,若異姓,則初無賜四團龍者。雍正朝,特賜年羹堯以四正龍補服。然文忠以椒房優寵,兆文毅公惠以平定西域功,阿文成公桂以平定兩金川功,福文襄王康安以平定臺灣功,皆賜四團龍補服。孫文靖公士毅以入安南功,亦賜之。嗣以潰聞,遂繳還。惟文忠每入署辦事及其家居,仍用公爵補服,示謙也。
改團龍為六合同春
光緒朝,孝欽后六旬萬壽,內務府人員定製禮服,改團龍為六合同春,形亦圓,一鹿一鶴一松枝。蓋六之音,南人讀之同鹿,合之音同鶴,春之音近松也。鹿鶴皆享遐齡,松亦四時常青,於以頌揚萬壽耳。朝士從風而靡,團龍遂不入時矣。
八團
八旗婦人禮服,補褂之外,又有所謂八團者,則以繡或緙絲,為綵團八,綴之於褂,然僅新婦用之耳。
外褂
褂,外衣也。禮服之加於袍外者,謂之外褂。男女皆同此名稱,惟製式不同耳。
翻毛外褂馬褂
皮外褂、馬褂之翻穿者,曰翻毛,蓋以炫其珍貴之皮也,達官貴人為多。其皮大率為海龍、玄狐、猞猁、紫貂、干尖、倭刀、草上霜、紫羔。而有喪者之所衣,則為銀鼠、麥穗子。
草上霜為羊皮之一種,質類乳羔,以其毛附皮處純係灰黑色,而其毫末獨白色,圓捲如珠,故名。以為裘,極貴重,外褂、馬褂皆有,俗稱青珠兒,又曰青種羊。雖可翻穿以為裘,然本非吉服也。乾隆某歲元旦,高宗偶御之,自是而遇喜慶宴會之事,皆服之矣。
御前大臣翻穿之皮外褂,有上下兩截以兩種皮聯綴而成者,遠望之,第見其顏色不同,不易審定其皮之品類也。
定例,紫貂馬褂,為皇上打圍時所御之衣,雖親王、閣部大臣等,不能僭用。然道、咸以降,京官之翰詹科道,及三品外官與有三品銜或頂戴者,亦無不翻穿以自豪矣。
羊皮貴羔而賤老,而口外有一種曰麥穗子者,皮軟毛長,形如麥穗,價值最貴,俗又名之為蘿葡絲。大僚奉差口外,必以此為裘。蓋口外風高,非此不足以禦寒也。
帶膆貂褂
帶膆貂褂,胸及兩肩均有白色毛,即貂之膆皮也。咸、同間,得蒙恩賜者僅二人,一徐相國郙,南齋供奉,上解以賜之,酬其筆墨之勞也。一李文忠公鴻章,則以穆宗題主,文忠襄提於側,故叨異數。至光緒朝,則孝欽后常以之賞賜臣下矣。
馬褂
馬褂較外褂為短,僅及臍。國初,惟營兵衣之。至康熙末,富家子為此服者,眾以為奇,甚有為俚句嘲之者。雍正時,服者漸眾。後則無人不服,游行街市,應接賓客,不煩更衣矣。
黃馬褂
凡領侍衞內大臣、內大臣、前引十大臣、護軍統領、侍衞班領,皆服黃馬褂,巡幸扈從鑾輿,藉壯觀瞻。其御前、乾清門大臣、侍衞及文武諸臣,或以大射中候,或以宣勞中外,必特賜之,以示寵異。及粵、捻亂定,文武勛臣得之者甚多矣。
對襟馬褂
得勝褂,為馬褂之一種,對襟方袖。初僅用之於行裝,俗稱對襟馬褂。傅文忠征金川歸,喜其便捷,平時常服之,名曰得勝褂,由是遂為燕居之服。
大襟馬褂
馬褂之非對襟而右袵者,便服也。兩袖亦平,惟襟在右。俗以右手為大手,因名右襟曰大襟。其四周有以異色為緣者。
琵琶襟馬褂
馬褂之右襟短缺而略如缺襟袍者,曰琵琶襟馬褂,或亦謂之曰缺襟。袖與袍或衫皆平。
臥龍袋
臥龍袋,馬褂之窄袖而對襟者也。其身較對襟、大襟之馬褂略長,亦曰長袖馬褂,河工効力之人員常以之為正式之行裝。相傳某相國嘗隨駕北征,其母夫人憂其文弱,不勝風寒,為紉是衣,取其暖而便也。相國感母恩,常服之不去身。一日,急詔論事,未遑易衣。帝問所衣何名,因直陳其事。帝褒其孝,命得服以入朝。當時名之阿娘袋,後誤為臥龍袋,久之,又稱為鵝翎袋矣。
詔使之衣冠
大軍入燕,奄有天下,明督師史可法等,擁立弘光帝於金陵。時南北消息不通,江、浙之間,依然有巢燕安居之樂。相傳是年五月五日,江蘇之無錫方舉行競渡戲,萬人空巷,游覽河干。忽而人聲大譁,咸稱異事。向之詰訊,則云:「頃見有人服對襟長衣,袖作馬蹄式,頭戴一帽,形如覆碗,上矗白石磋成之巨珠,背荷黃布包袱,騎快馬飛馳入城,逕向縣署而去。」聞者互相猜異,莫測其由,亟往縣署探詢,始知本朝定鼎,下敕書於南中各郡,令民人剃髮,其人蓋馳送詔書之差弁也。所形容衣冠情形,即本朝新定之服色耳。
寫真用明代衣冠
德清新市李翁之沒也,其子某慕風雅,倩人繪跨馬出郊行看子。繪者以其貌清癯,繪為明代衣冠。傳神酷肖,喜付裝池。次日喧傳,有人訾其裝束違時者。某懼滋事,令人索還,則又有人以黃塗其繮,謂其僭越踰制,數人居為奇貨,非徒手所能取矣。方議賄以錢,則新市巡檢突遣役數人至,謂已有人首之官,不可以私息矣。及凂人關說巡檢,許多金,方允免究。則縣役又至,謂此事業經縣中訪聞,剋日提訊,非巡檢所能了結矣。僅一小照,而公私需索費至數千金,始得無事。
高望公冠履
新會高儼,字望公,嘗以赭石染布為野人服,冠履俱與時異,見者無不知其為先輩高望公也。時又因其姓稱為高士望公。
玄狐袍帽
袍帽初以紫貂為貴,康熙以來,尤貴玄狐,非閣臣不得賜。尚書亦有蒙賜者,厥名玄狐而色實蒼白也。
傅青主布衣氈帽
康熙己未,傅青主被舉詞科,不與試,聖祖特賜以內閣中書。而青主仍自稱曰民,冬夏著一布衣,其色朱,帽以氈為之。
黃九烟布衣素冠
上元黃九烟,名周星,布衣素冠,寒暑不易。
葉英多攝敝衣冠
葉英多,乾隆時之揚州諸生也,以說書為生,而窮困日甚,絕不形於色,朝霞暮月,荒寮古觀,輒信足獨往,忘其寒餓,亦不問妻子之絕粒也。某鹽官與相契,英多偶以事往,值其方宴客,門外車馬輿從赫奕,主人急出延之,而英多攝敝衣冠,直入上座。語罷,夷然辭去。桃花庵僧石莊善吹簫,自矜其技,欲與英多互奏之,為英多先奏一曲。未幾,石莊卒,英多酹於靈而酬焉。其子慶生之授業師,每遇於道中,必側立卻手,俟過而後行。
劉錫鴻敝衣趿鞋
劉錫鴻使法時,往往敝衣趿鞋,衣帶飄舞,徒步出外。常立於最高橋梁之上,周望四處。其隨員諫之,劉怒曰:「予欲使外邦人瞻仰天朝人物耳。」
某令挾冠服而出
有新到省之某令,褦襶觸熱,謁上官,且語,且揮扇。上官知其畏熱也,命去冠;冠去,去褂;褂去,去袍;袍去,去衫;衫去,而猶揮扇不已。上官惡其不知儀注也,復以可去短衣為言,某亦去之。上官至是,以手舉茶碗,門外之僕高聲呼送客。上官起,某亟挾冠服,赤體而出。蓋其人初來自田間也。
度冬之常服
人之階級,析而計之,何啻萬千,言其大別,則有三。一曰上流社會,二曰中流社會,三曰下流社會。上流富,中流者介於貧富之間,下流貧。常人眼光,每以其度冬之常服判之。上流必有狐裘,中流必有羊裘,下流則惟木棉,且有非袍者矣。
農商之衣
《會典》開載,凡農家許著綢、紗、絹、布,商賈之家止許著絹、布。如農民之家有一人為商賈者,亦不許著綢紗。此可見吾國之賤農商,而商尤輕於農也。
香色
古人東宮,皆服絳紗袍,蓋次明黃一等。國初,皇太子朝衣服飾,皆用香色,例禁庶人服用。後儲位久虛,遂忘其制。嘉慶時,庶民習用香色,至於車幃巾櫛,無不濫用,有司初無禁遏之者。
襯衫
襯衫,裏衣也。《東京夢華錄》云:「兵士皆小帽,黃繡抹額,黃繡寬衫,青窄襯衫。」此二字之所由起也。襯衫之用有二。其一,以禮服之開褉袍前後有衩,襯以衫而掩之。一,凡便服之細毛皮袍,如貂、狐、猞猁者,毛細易損,襯以衫而護之也。襯衫之製如常衫,惟襯開褉袍所用,有不用兩袖者,有上布而下綢者。
蔣敬齋自製寢衣
蔣敬齋,名溶,長洲諸生。年二十許,喜講性理之學,言語坐立皆不苟。嘗自製寢衣,長六尺餘,《論語》所謂「長一身有半」是也。錢梅溪笑謂之曰:「古之寢衣,似即今之衾被。君泥古太甚矣。」敬齋愕然曰:「吾過矣,吾過矣!」至於下拜。
道光時之衣
新城王文簡公士禎有家法,凡遇春秋祭祀及吉凶事,子弟各服其應得之服,然後行禮。如已入泮,始易襴衫,其妻亦銀笄、練裙,否則終身著布。乾、嘉間,江、浙猶尚樸素,子弟得鄉舉,始著綢緞衣服。至道光,則男子皆輕裘,女子皆錦繡矣。
載澂衣繡百蝶
恭王奕訢素惡其子載徵,澂病,日望其死。久之病革,左右以告,王乃至其臥室,見澂側身臥,上下衣皆黑色,遍身以白線繡百蝶,大怒曰:「即此匪衣,亦當死久矣。」不顧而出。
旗女衣皆連裳
八旗婦女衣皆連裳,不分上下,蓋即古人男子有裳、婦人無裳之遺制也。
十八鑲
咸、同間,京師婦女衣服之滾條,道數甚多,號曰十八鑲。
衣左袵
潼關附近各處,婦女之衣多左袵。
蘊布冬御棉袍
蘊大司空布居京師,窗戶均用竹簾,雖隆冬,亦無用氈、布者。冬日退朝,僅御棉袍,雖嚴寒亦不御裘。臥時以被覆身,四圍俱不摺拂。其睡亦無定所,一夜嘗易數處。
裘之上下兩截異皮
裘之上下兩截異皮者,上截之皮必較遜於下截,而袖中之皮亦必與上截同,以下截為人所易見,可自炫也。其名曰羅漢統,又曰飛過海。上截恆為羊,下截則猞猁、貂、狐、灰鼠、銀鼠皆有之。
衣緣皮
廣州地近溫帶,氣候常暖,所謂四時皆是夏,一雨便成秋也。極冷時,僅需衣棉。光、宣間則稍寒,亦有降雪之時。然官界為彰身飾觀計,每至冬季,則按時以各種獸皮緣於衣之四圍,自珠羔至於貂狐,逐次易之,儼如他省之換季然。
貂裘
東三省諸山多松林,茂條蓊薆,結實甚大。貂深嗜此,多棲焉。邊界居民不憚跋涉,恆攜獵具冒險往取。貂目銳行捷,一瞥間,忽不知所往。常經旬不能得其一。得之,集以成裘,價至昂。以毛色潤澤,香氣馥郁,純黑發燦光者為上品。
湯文正服小毛裘
聖祖御乾清門,侍讀學士寶應喬某以日講官侍班,會湯文正公入奏畢。故事,冬至後,羣臣皆服大裘。上顧文正而問曰:「眾皆服貂狐,汝得毋寒乎?」文正對曰:「臣尚有小毛裘可服。外間百姓且有無棉襖者。」上憮然久之。既退,有咎之者,曰:「是真老悖,豈對君之體乎!」或曰:「上方向公,將以輕暖賜,而公所對,非所問也。」喬出,語人曰:「我輩轉一世,不知能作此等語否?」
陳雪三未冬披裘
乾隆時,有陳雪三者,初生時,與兄同舉,蓋攣生也。襁褓不能兩具,裹兄而遺弟。越宿,僵矣。其母置諸懷,久乃甦。雪三既長,畏寒甚,未冬即披裘。
舒鐵雲典裘
舒鐵雲有《典裘》詩四首。其一云:「點檢青箱記昨宵,易衣而出太蕭條。吾家舊物誰能遣,此地寒威尚未消。曾有鴛鴦雙翦落,何來楊柳一旗飄。輸他走馬蘭臺去,雪滿宮門夜賜貂。」其二云:「王恭鶴氅晏嬰裘,紫鳳天吳不記秋。羞澀忽成垂老別,輕肥虛憶少年游。蛾眉絕塞金誰贖,狐腋重關客未偷。比似春衣杜陵醉,兩般滋味一般愁。」其三云:「別去分明抵故人,年時冷暖記來真。青山策蹇圍天曉,紅燭鈔書耐漏頻。得句漸知衣帶緩,看花惟有帽簷新。為誰中道恩情絕,拋卻長安十丈塵。」其四云:「紅袖青袍兩不知,淒涼質庫且題詩。直愁一入深知海,空計三年遠作期。鍼線跡銷無處覓,風塵緣盡有時離。些些紕縵酸寒甚,等到冰綃霧縠時。」
舒鐵雲謝人贈裘
舒鐡雲以其姊壻贈裘而作詩曰:「鶴氅貂褕不趁身,年年短褐走風塵.未勞錦 遺為詠,猶見綈袍戀此貧.夜永燈檠容我坐,歲寒霜雪與渠親.縱教吹徧鄒陽律,肯貰春旗作酒人.」其後有友亦贈以裘,又作詩云:「去年北風吹不休,主人贈我青羔裘.酒酣以往不忍著,卻向黃竹箱中收.今年東風射春箭,花凍紅燈上元宴.飛落鴛鴦雙翦刀,牽雲曳雪重相見.平生讀書愛五更,往往風雨聞雞鳴.曉寒不向夢中賦,媿此一尺銀燈檠.黑貂已敝長安道,十丈紅塵不能埽.綵筆空題白練裙,儂歌自唱黃綿襖。殷勤鶴氅來君家,主是烏衣客絳紗。一身仙骨冷於鐵,開出萬朵青蓮花。主人之裘有時敝,主人之情永弗替。以詩報君非感恩,君不見《緇衣》詠為風,綈袍感其意。」
狐裘之類別
古所謂狐白裘者,即集狐之白腋也,後名天馬皮。集狐之項下細毛深溫黑白成文者,名烏雲豹。其股裏黃黑雜色者,集以成裘,名麻葉子,則為全白狐,皮粗冗,不為世所重。
龔定庵服白狐裘
龔定庵不喜治生,揮金如土,囊罄,輒告貸。一日,至揚州,訪魏默深。魏見所著白狐裘,下截皆泥污而上半則新,詢之,曰:「吾自金陵渡江,天寒大雪,湯雨生以此裘相贈。」蓋湯身修偉,定庵短小,故下半拖入泥塗也。
番役衣羊皮
皮裘之表,概以綢緞或布為之,未有有皮而無表者。冬季,京師番役夜巡,所著禦寒之衣,為官中所給,則皆有皮無表,蓋即一天然之羊皮耳。
半臂
半臂,漢時名繡( 屈),即今之坎肩也,又名背心.隋大業時,內官多服半臂.《說文》:「無袂衣謂之 .」趙宧光《長箋》曰:「半臂,衣也.武士謂之蔽甲方,俗謂之披襖.小者曰背子,與古之裲襠相似,其一當胸,其一當背,亦作兩當.」尤西堂有詠婦女所衣之半臂一詩,詩云:「更衣斟酌十分難,親製輕紈祇半端.取便最宜春起草,護嬌偏稱晚妝殘.渾疑斷袖留遺愛,卻喜專房免忍寒.曾與三郎換湯餅,重提舊事淚闌干.」
巴圖魯坎肩
京師盛行巴圖魯坎肩兒,各部司員見堂官往往服之,上加纓帽,南方呼為一字襟馬甲,例須用皮者,襯於袍套之中。覺暖,即自探手,解上排鈕扣,而令僕代解兩旁鈕扣,曳之而出,藉免更換之勞。後且單夾棉紗一律風行矣。其加兩袖者曰鷹膀,則宜於乘馬,步行者不能著也。
婦女著坎肩
江蘇蘇五屬及潼關附近各處之婦女,有於炎夏僅著坎肩,而裸其兩臂者,或更赤露上體,游行入市。
六月著棉半臂
綏化城氣候迥異內地,雖六月,亦著棉褲。婦女則著棉半臂,露兩臂乳房於外,招搖過市。半臂之製,亦與內地不同。
書畫鎧
江龍門晚年畏寒特甚,冬必重裘,而又苦其礙腕,不便作書畫,因創新製,短兩袂若鎧狀,加於裘上,名曰書畫鎧。
海青
海青,今稱僧尼之外衣也。然古時實以稱普通衣服之廣袖者。唐李白詩:「翩翩舞廣袖,似鳥海東來。」蓋言廣袖之舞,如海東青也。
道袍
道袍,古燕居之服。腰中間斷,以一線道橫之,謂之程子衣。無線道者,則謂之道袍,又曰直掇。後則以道士所服之長衣曰道袍矣。
世祖不用袞冕
世祖入關,郊祀,禮臣請用袞冕,上諭人主當敬天勤民,不在袞冕。
紅絨結頂冠
皇上燕服之冠,為紅絨結頂冠,皇子、皇孫皆以是為禮服。近支王、貝勒,得上賜者,許常戴之。輔臣雖間有賜者,皆不敢戴,惟張文和公廷玉蒙特旨許於元旦日冠戴,時以為非常之榮。
拉虎帽
拉虎帽者,每歲木蘭秋狩,皇上輒御之以蒞圍場。王公亦多效之,特不用紅絨結頂耳。然曾賞紅絨結頂者,不在此例。
暖帽
暖帽者,冬春之禮冠也,立冬前數日戴之。頂為緞,上綴紅色纓,絲所織也。簷以皮、絨、呢為之。初寒用呢,次寒用絨,極寒用皮。京城則初寒用絨,次寒用呢,至於皮,則貴人用貂,普通為騷鼠、海騾之屬。
有三年之喪者,帽簷及頂皆以布為之,上綴黑纓,不用頂帶。
涼帽
涼帽者,夏秋之禮冠也,立夏前數日戴之。無簷,形如覆釜。有二大別。一曰緯帽,初熱時,用白色或湖色之羅胎者。極熱時,用黃色紗胎之內有竹絲者,曰卍絲胎,上綴紅纓,絲所織也。
有三年之喪者,戴羽纓 【 一作雨纓。】 帽,形亦如覆釜,惟無緣,籐織品也。以其一名涼篷而出於山東之德州也,故又稱德州篷,上綴黑色纓,不用頂帶。
行裝所用之帽,亦籐織品,纓以紅色犛牛毛為之,其最佳者曰鐵桿纓。
七星貂
七星貂者,以貂皮截之成七條,綴於暖帽,如纓然,蓋行裝所用也。為武官四時所戴,即文職之從事軍旅者亦從之。又有紅冠不綴纓而飾貂尾者,名曰得勝盔。
俗概稱禮帽曰大帽子,蓋以別於燕居之西瓜皮帽之稱為小帽也。
全紅帽罩
全紅帽罩,惟三品以上入內廷者準服,四五品官雖內直,不用也。高宗時,軍機章京帶領引見,值天雨,冠纓盡溼。上問其故,金壇于文襄公敏中以體制對。上曰:「遇雨暫用,何妨!」自是行走軍機處者,冠罩無不全紅矣。
小帽
小帽,便冠也。春冬所戴者,以緞為之。夏秋所戴者,以實地紗為之。色皆黑,六瓣合縫,綴以簷,如筩。創於明太祖,以取六合一統之意。國朝因之,雖無明文規定,亦不之禁,旗人且皆戴之。咸豐初元,其形忽尖。極尖者曰盔襯,與單梁挖雲之所謂戰履者,同時盛行。不二年而兵興。宣統時,簷有多至七八道者,不僅重簷也,為惡少年所喜。上有絲織之結,紅色。俗名西瓜皮帽,又名秋帽。
明之士人類多方巾大袖者。至順治甲申,則戴平頭小帽,以自晦匿。而禁令苛暴,方巾為世大禁,雖巨紳士子,出與平民無異。間有惜餼羊之遺意,私居偶戴方巾者,一夫窺瞷,慘禍立發。常熟有二生,於巡按行香日,戴方巾雜行眾中,為所瞥見,即杖之數十,并題奏將二生磔之於市。
同治時,左文襄以陛見入都,召見時,因謝恩,免冠磕頭,則頭上尚戴一物,似小帽而無線結,上問何物,對曰:「西瓜皮。」上大笑。
有三年之喪者,以黑布製之,結色黑。
風帽
風帽,冬日禦寒之具也,亦曰風兜。中實棉,或襲以皮,以大紅之綢緞或呢為之。僧及老嫗所用則黑色。范成大詩:「雨中風帽笑歸遲。」蓋宋時已有之矣。
趙笠
趙闇叔嘗取雁翎以為笠,名之曰趙笠,恆於煙霞雪月中戴之。
鳳冠
鳳冠為古時婦人至尊貴之首飾,漢代惟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入廟之首服,飾以鳳凰。其後代有沿革,或九龍四鳳,或九翬四鳳,皆后妃之服。明時,皇妃常服,花釵鳳冠。其平民嫁女,亦有假用鳳冠者,相傳謂出於明初馬后之特典。然《續通典》所載,則曰庶人婚嫁,但得假用九品服。婦服花釵大袖,所謂鳳冠霞帔,於典制實無明文也。至國朝,漢族尚沿用之,無論品官士庶,其子弟結婚時,新婦必用鳳冠霞帔,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。
顧姑冠
蒙古人之正妻所戴之冠,名顧姑冠,以鐵絲結成,形如竹夫人,長三寸許,飾以紅青錦繡,或珠玉、草木子。
鶴慶女帽尖
「我周公,變夷風。易簪髻,去布幪。」鶴慶人為雲南鶴慶府知府周贊而作之歌也。蓋鶴慶婦女恆戴布帽,其形尖,為三角式。贊見之,謂不雅觀,因令易以簪髻,翕然從之,鶴慶人因作是歌。
蘇人稱女冠為兜勒
兜,兜鍪也,戰時所戴之冠,以禦兵刃者也。今蘇人稱婦女之冠則曰兜。勒,馬絡頭也,有嚼口者曰勒。今蘇人稱婦女之冠亦曰勒。
滬之少女不冠
滬之少女,凡年在二十左右者,恆不戴冠,雖隆冬風雪中,出行於外,亦露頂,不畏寒也。
臨安婦女戴笠
雲南臨安之婦女,與聞貿易之事,肆之小者,輒坐於櫃側,戴於首者為黑色之笠。宣統時漸少。
抹額
抹額,束額之巾也,亦曰抹頭。抹者,附著之義,猶胸巾之稱抹胸也。綠營之兵、防營之勇皆用之。《唐書》「乃戴紅抹額來應詔」是也。
領衣
衣之護頸者曰領。又有所謂領衣者,杭人謂之曰牛舌頭。蓋禮服例無領,別於袍之上加以硬領, 【 春秋以淺湖色緞,夏以紗,冬以絨或皮。有喪者則以黑布。】 下結以布或綢緞,有鈕綰之,意謂領而衣也。領衣之外則外褂,行裝則著於袍之內,皆取其便也。
披肩
披肩為文武大小品官衣大禮服時所用,加於項,覆於肩,形如菱,上繡蟒。八旗命婦亦有之。
霞帔
霞帔,婦人禮服也,明代九品以上之命婦皆用之。以庶人婚嫁,得假用九品服,於是爭相沿用,流俗不察,謂為嫡妻之例服。沿至本朝,漢族婦女亦仍以此為重,固非朝廷所特許也。然亦僅於新婚及殮時用之,其平時禮服,則於披風上加補服,從其夫或子之品級,有朝珠者並掛朝珠焉。
結婚日,新郎或已有為品官者,固服本朝之禮服矣。而新婦於合卺時,必用鳳冠霞帔,至次日,始改朝珠補服。其說有二。一以鳳冠霞帔,表示其為嫡妻也。一以本朝定鼎相傳有男降女不降之說也。
耳套
燕、趙苦寒,朔風凜冽,徒行者兩耳如割,非耳衣 【 唐李廓送振武將軍詩:「金裝腰帶重,錦縫耳衣寒。」則自唐已有之矣。】 不可耐。肆中有製成者出售,謂之耳套,蓋以棉或緣以皮為之也。
補服
補服,俗稱補子,文武官吏之徽識也,綴於章服之前後心。以所補之物,分其等級,文職以鳥,武職以獸,蓋始於明也。葉向高集有欽賜大紅紵絲斗牛背胸一襲,即此。
補服繡獅雞
乾隆時,副都統金簡署戶部侍郎,自以武官應服武補服,而現兼文職,頗羨文補,乃於補服獅子尾端繡一小錦雞,竦立其上。高宗見而大笑,旋降旨嚴斥,謂其私造典禮。